锐评|对中小学违规竞赛要“零容忍”


(资料图片)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称,近期,教育部指导地方接连查处取缔了多起违规竞赛,其中包括“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等。

学科竞赛本是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然而,时下名目繁多的违规竞赛却违背了这样的初衷。一些竞赛只要交钱就能拿奖,扰乱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和家长负担。

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大幅削减竞赛数量,基本斩断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有效遏制了竞赛横生的乱象。此次教育部“拉黑”一些不正规的竞赛并公之于众,再次表明对违规竞赛“零容忍”的鲜明态度。

一些违规竞赛之所以屡禁不止、野蛮生长,主办者与参与者两方面的原因都不可忽视。竞赛主办者出于利益需求,渲染焦虑,对竞赛含金量虚假宣传,就算受到打击也要靠“换马甲”复活,或者改头换面以逃避监管。少数学校往往将招生与竞赛挂钩,一个个竞赛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便利。这不仅“忽悠”了家长和学生,也给正常监管增加了难度。同时,很多家长对此缺乏正确认识,总认为竞赛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帮助孩子获得升学竞争优势,有时就算明知一些竞赛不正规,也觉得奖杯和证书往朋友圈一晒,能够让“荣誉感”飙升。如此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类违规竞赛的气焰。

此次教育部出手公布违规名单,明确标明竞赛名称和主办单位,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广大家长、学生发出郑重提醒:盲目参加竞赛,是害不是爱,只能徒增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并不利于促进个性、兴趣、特长培养,还可能得不偿失。有关部门在严厉打击各类违规竞赛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家长抛弃功利心态,客观评价孩子的个性、特长与实力,科学规划适合他们的成长道路。

规范竞赛活动,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学生权益。期待在有关方面的持续规范下,违规竞赛越来越少,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许君强)

关键词: 竞赛活动 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