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1月底,河北省建立自然保护地278处


(相关资料图)

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地278处

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马朝丽)白洋淀首次发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繁殖,华北豹再现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源发现濒危物种轮叶贝母……今年,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北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河北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工程。选择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和遗传资源破碎分布点建设保护点,加强对青头潜鸭、遗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河北梨、缘毛太行花等极小种群的就地保护,同时开展物种迁地保护体系建设。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78处,总面积为140.14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8处、地质公园19处、国家级沙漠公园3处、国家级海洋公园1处。这些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使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河北坚持“三水”统筹、河海兼顾、科学治理,以空前力度加强全省河流综合治理和渤海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北戴河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优良。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突出张承地区等生态敏感地带和坝上“三化”草原治理、燕山—太行山生态提升、衡水湖等重要湿地保护、雄安新区整体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复治理力度。

突出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板。在白洋淀划定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截至今年11月30日,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仅今年秋冬季就新增11种。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今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物种记录231个,其中33种昆虫在河北首次发现,这里也成为青头潜鸭最大种群栖息地。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迎来近万只世界级濒危候鸟遗鸥,目前全球60%到70%的遗鸥在此栖息和繁殖。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是河北省鸟类重要的栖息地,随着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新物种不断出现。

全面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深入推动“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深入开展“清风”行动,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国门绿盾2022”行动,严厉打击在进口货物、运输工具、寄递物、旅客行李物品中故意夹带、藏匿、走私外来入侵物种和禁止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行为,严控外来入侵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为动态掌握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2022年至2024年,河北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本次调查是河北省有史以来覆盖自然保护区范围最广、调查类群最多、调查技术最为全面的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11月底,今年已累计调查样线/样方/样点1671条(个),调查样线累计长度为2100公里,拍摄生态系统和各类物种照片6万余张,收集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标本(样本)2000余份,在白洋淀、衡水湖、曹妃甸、滦河上游等保护区发现了鸟类、鱼类、昆虫类的新记录。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