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资讯!民生关注|县乡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如何再提速
老有所养,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增能工程,加快县乡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如何夯实县乡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实现县乡村养老服务提质增效?针对这些热点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夯实基础
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相关资料图)
“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但目前,河北省还存在农村养老服务半径长、服务设施老旧、服务成本高等问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养老需求。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打造县乡村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宣利建议,将具备条件的乡镇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通过近几年的走访调研,魏宣利委员发现,目前河北省部分地区构建了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但由于设施条件投入不足、互助服务机制不健全,出现了闲置和运营困难的情况。
“养老服务需有延续性,发展养老服务、建设养老设施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要加强项目谋划,用好财政资金。”魏宣利委员建议,民政部门要主动与财政、发改部门沟通,争取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资金支持范围,为基本养老服务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汇聚慈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看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海建议,依托慈善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依靠慈善组织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
“比如,在村集体建立养老服务设施时,想献爱心的民间企业和个人可以点对点进行慈善对接和监督,以激发更多慈善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朱海委员说。
优化服务供给
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优质供给,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采访中,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加大养老服务机构的软件建设,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实现从“有人养”到“养得好”的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7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13.5万张,按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4计算,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200余万名,缺口达到近170万。
“农村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缺口更明显。”省人大代表、武安市庆裕老年公寓院长许海梅表示,现在他们的养老护理员以“60后”为主,平均年龄超过50岁,没有年轻的养老护理员,年龄断层十分明显。
养老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许海梅代表介绍,她在2016年取得养老护理二级技师资格后,先后培训了1000多名养老护理人员,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没有从事养老行业。
增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吸引力,首先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逐步改变社会公众对于从事养老服务是“伺候人”工作的负面印象。许海梅代表建议,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体系,向养老服务人员支付与工作强度和职业技能等级相符的薪酬。此外,要构建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医养结合是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
“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能,探索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省人大代表,邢台医专二级教授、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侯永利建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采取公立医院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对的方式,整合养老和医疗双方资源,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县级医养中心。
“农村高龄孤寡等重点失能群体,存在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在农村地区平稳推进长期护理险,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侯永利代表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各方参与,促使长期护理险逐渐走向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为重度失能农村居民提供长期护理险待遇和专业照护服务,同步提升老年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