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莫把非学科类培训的“好经”念歪了
【资料图】
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一度冷清的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也重新活跃起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收费乱、门槛低等问题。(据北京日报客户端2月13日报道)
非学科类培训包括艺术、体育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对于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在此意义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理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奈何在功利性观念的驱使下,一些人却把“好经”念歪了。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升温,离不开家长们的热捧。究其原因,一则是攀比心理作怪,当看到班上其他孩子都能拿出一摞证书,家长自然也不甘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乎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为考级拿证疯狂报班;二则是应试思维仍存,加之一些学校不顾三令五申,依旧将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引得家长们对之热情不减。一言以蔽之,多数家长还是抱着功利性目的报班,忽视了培养人才的初心,此乃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举。
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培训模式机械单一、考级拿证走个过场、证书含金量有限……孩子们在这样的培训班中能够学到多少真东西?因为功利性的重复训练,多少孩子在培训班中把对艺术的兴趣消磨殆尽,多少孩子得到了一大堆证书却依旧无法窥见艺术的堂奥……非学科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拿证、考学。钱学森从小就对艺术极为热爱,艺术也启迪了他的科学事业。倘若钱学森生活在今天,也终日为考级拿证而奔波,还会对艺术葆有浓厚的兴趣吗?如果谷爱凌不是出于对滑雪的热爱,而只是为考级拿证,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非学科类培训理应是一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好经”,其落脚点应该是培育人、塑造人。人们应该正确认识此类培训的意义,让孩子们卸下包袱,用心感受艺术、体育等带来的乐趣。相关部门也要依法依规加强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贾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