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讯:知己知彼,这则“3·15”避坑指南等你完善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
作为消费者
【资料图】
难免为一些消费陷阱所困扰
熟知消费“套路”
练就“火眼金睛”
遇到消费诱惑,先别上头
认真分辨
知己知彼
方能完美避坑
↓↓
●名为“敬老”实则“坑老”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老年人认知能力较差等特点,设置花样繁多的消费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使老年消费问题越来越突出。
>>“患者”现身说法,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名头吹噓,“包治百病”,夸大宣传
>>以免费体验、免费抽奖等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消费
>>亲情关爱,殷勤上门……温情攻势,难以抗拒
>>养老健康投资、高额理财投资、收藏投资……“高额回报”没那么简单
>>打着“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等旗号,实则以质次价高的商品诱骗老年消费者
>>廉价旅游往往是推销和强制消费的前奏
【“打怪”指南】熟知这些套路,见招拆招。老年人看病开药要到正规医院,不贪便宜,不轻信花言巧语。家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识,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爱,才是针对老年人最好的消费“避坑法宝”。
↓↓
●诱导未成年人“探奇”消费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式设置消费陷阱和套路,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
>>制造“粉丝经济”“饭圈文化”,使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推出“珍藏版”“纪念版”“稀有版”等“饥饿营销”的方式诱导未成年人高额购买卡片等低价值盲盒商品
>>一些平台和主播以各种方式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诱导网络充值消费
【“打怪”指南】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同时保管好微信钱包、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以及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家长更要以身示范,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
●看得见 摸不着!直播带货套路多
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直播销售乱象成为消费者维权焦点之一。
>>设置剧情,诱导消费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货不对版,取证困难
>>虚假促销,夸大宣传
>>博人眼球,数据造假
>>口头承诺,难以兑现
【“打怪”指南】作为消费者,要提升法律意识,注意风险防控,在直播间购买产品时,要注意留存截屏、录音、录像等相关凭证,以便维权。
↓↓
●花不完 讨不回?预付款消费的“爱与恨”
预付款消费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方式,广泛存在于美容、健身、餐饮、家政服务、商场超市等领域,与消费者上演“爱恨情仇”。
>>不签订合同,不讲明规则
>>充值越多,优惠越大
>>歇业倒闭,商家踪迹全无,消费者退款维权难
>>“定金”与“订金“傻傻分不清楚
【“打怪”指南】在进行预付款消费时,消费者要特别注重事前防范和事后投诉维权。不要选择预付款数额过多、时间过长的服务项目,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向商家索要票据、发票、信誉卡,一旦发生纠纷,可凭以上证据保护自己的权益。
↓↓
●打折、促销?傻傻“算不清楚”
各大商家的秒杀、打折、优惠券、满减红包等各种促销手段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消费者“傻傻算不清”。
>>先涨价后降价
>>明降暗升,虚假打折
>>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
>>打折促销商品,概不退换
>>捆绑销售,满减优惠,套路重重
>>返券消费刺激消费者入循环消费套
【“打怪”指南】消费者要理性参与,货比三家,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卖家信誉进行评估。对于甩卖、清仓、最低价等优惠打折的商品,要对比平时销售价格,甄别“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警惕价格陷阱。
↓↓
●低价吸引 中途洗脑!医美套路防不胜防
美容机构为了谋利益,诱导、欺骗不明就里的爱美者,让消费者求美不成反“受伤”。
>>低价吸引,中途洗脑,“漫天”收费
>>超有效期余额概不退还
>>单方约定医美手术费、医疗费等一律不退
>>设置严苛附加条件推卸自身责任
>>退款时按照商品和服务的原价抵扣费用
>>美容院有唯一解释权
【“打怪”指南】医美之前既要“想清楚”,不盲从、不跟风;也要“看清楚”,充分了解信息和风险。与“变美”相比,安全与健康才更重要。
消费者是自家“钱袋子”的第一责任人,不贪图便宜,科学、理性、谨慎消费,养成保留相关原始记录的习惯,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在无法与商家达成一致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拨打12315、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或者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心明眼亮
不让消费“馅饼”变“陷阱”
关于消费维权,你还知道哪些高招?
不妨来分享
一起完善这则避坑指南
(河北新闻网综合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工人日报、中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时代周报、潇湘晨报、新民晚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等,编辑/闫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