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建设者说|综合管廊巡检员:地下10米,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在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豪丹街综合管廊内,运维人员正在例行巡查。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监控组注意,人工巡检组准备完毕,准备入廊。”
3月16日上午10时,雄安新区容西道路管廊现场负责人万力和运维人员徐昆准备停当,作为“巡检搭档”,两人即将开始当天的例行巡检。
(相关资料图)
行走在雄安新区,不了解这里的人可能会奇怪,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城市,半空中为何看不见蛛网般的线缆?
答案在10米深的地下。
豪丹街和容霸路交口东南角的社区中心,外表不太显眼,其实内有乾坤。这里坐落着一个管廊监控中心。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按照“安全韧性、系统协调、创新智能”的建设要求,新区规划建设系统网络化、空间弹性化、运行智能化的地下综合管廊体系,避免“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现象,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规划“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约380公里,分布在起步区(含启动区)、容城组团、昝岗组团、雄县组团和寨里组团。容西道路管廊由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建设、运营。
“水、电、气、讯都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可以说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万力告诉记者。
乘坐专用电梯,抵达地下二层,进入容西片区的地下管廊,一座“地下城”赫然展现在眼前。如同大型商场地下停车场一般,简洁清爽,宽敞明亮,不见任何管线电缆。
沿着步行梯再向下走一层,数条巨大的管线才显露出来。
“这里位于地下10米左右。这是综合水舱,这几条是配输水、补水和再生水管道。”徐昆向记者介绍,日常人工巡检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管廊照明、通信系统、管道阀门、法兰状态,排查火灾、水浸、入侵隐患。
“目前入廊管线主要有7种,包括给水、再生水、电力、天然气、热力、通信、压力污水管线,投用以来一直平稳运行。”徐昆介绍,人工巡查组每天按计划巡查一条综合管廊,五天可将容西管廊巡查一遍。
“事实上,只有人工巡查远远不够,隐藏在‘幕后’的智能巡查系统,才是日常巡查的主力。”走到一组仪器旁,万力停下脚步一一介绍,“这是我们智能巡查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压差式沉降仪、倾角检测仪、可燃气体探测器、硫化氢和甲烷传感器,那边还有温湿度、氧气等传感器。”
万力说,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容西管廊全面构建无线物联网感知网络。
该感知网络最底层是各种感应探头:每10米布置一个可燃气体探测器、每100米一部光纤电话、每200米一个摄像头,感应数据实时上传。
在监控中心一层运营监控区,记者看到,管廊综合运维平台通过BIM三维模型整合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物联网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光纤电话系统、无线覆盖系统等,以综合管廊每个防火分区为基本单元,汇聚集成廊内实时环境状况,可随时获取廊内温湿度、氧气浓度、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火灾报警等关键数据。
在监控大屏前值守的万力和徐昆的同事们借助这套系统,开展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的24小时日常监控。
事实上,除了“看得见”的地下管廊,作为雄安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不见”的数字管廊也与现实管廊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目前,新区综合管廊数字孪生模型规模不断增长,累计完成综合管廊数字孪生模型130公里。(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