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农业“水龙头” 河北宁晋实现节水与稳粮双赢
既要节约用水 又要稳产丰产
(资料图)
宁晋这样拧紧农业“水龙头”
图为宁晋县麦田内电动平移式淋灌机正在浇灌麦田。河北日报通讯员 吴立勇摄
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作为全省第一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河北省宁晋县紧紧围绕农业节水,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在稳步压减农业地下水开采的同时,确保粮食连年稳产丰产。
■ 实施旱作雨养种植30余万亩,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6400万立方米
3月25日,宁晋县思农伟业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占峰一大早就来到自家的麦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其中2000亩实施了旱作雨养项目。在宁晋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们应用了种子包衣、播后镇压等抗旱节水技术。目前,小麦长势很好,我对丰收有信心。”冯占峰说。
“旱地不收粮”已成历史。冯占峰告诉笔者,合作社旱作雨养种植项目的小麦亩均产量已连续两年超460公斤,与水浇地差不了多少,远远超出预期目标。
宁晋县是河北产粮第一大县,小麦、玉米是其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灌溉用水较多的作物。全县农业灌溉面积107万亩,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在全县各行业用水中占大头,占比达89.6%。要拧紧农业“水龙头”,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关键,实施旱作雨养种植项目便是措施之一。
近年来,宁晋县积极实施旱作雨养种植项目,将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水浇地变为旱作雨养农田。同时,引导农民种植抗旱雨养作物,实施抗旱保墒耕作方法,变灌溉高产种植为适水高效种植。在项目实施期间,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积极开展旱作技术培训推广,指导农户选用抗旱节水品种,冬前冬后做好两次镇压、提墒保湿,并在关键时期喷施小麦抗蒸腾剂,确保在“靠天吃饭”的条件下实现小麦亩产400公斤以上。
同时,该县还通过季节性休耕、调整种植模式、推广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以及利用非农作物替代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地下水开采。
宁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郭英明介绍,与灌溉农田相比,在粮食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全县旱作雨养田块实现了亩均节水190立方米,为旱作雨养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2021至2022年度,全县累计实施旱作雨养种植项目32.84万亩,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6400万立方米。
■ 推进高效节水农田建设,每亩地每年节水55立方米
宁晋县麦田里的小麦即将拔节,此时正是水肥管理关键期。
在宁晋县润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上千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新修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水利灌溉设施有序运行。
行走在麦田边,随处可见的浅埋滴灌、支架式喷灌、绞盘式喷灌、自动伸缩式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正在作业。“这片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和上年一样,但出苗率比上年高很多,而且麦苗长势更齐、更匀、更壮,这都是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好处。”3月25日,宁晋县润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军永指着自家的麦田说。
去年,宁晋县润风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2000多亩农田被纳入节水改造范围,完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造,彻底告别大水漫灌的历史。这是宁晋县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缩影。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实施节水农业的重要一环。宁晋县立足实际,聚焦高效节水农田建设难点痛点,深入乡镇、村组进行广泛调研,超前谋划和储备项目。同时,紧盯省市工作进展,积极向上级争取指标,保障资金投入和使用,实现了高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示范县,宁晋县持续推进高效节水农田建设。郭英明介绍,围绕高效节水,宁晋县解决了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灌排不配套等问题,节水效果明显,每亩土地每年节水55立方米。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节水喷灌、管灌等技术,平整了田间畦背、垄背,提高土地利用率7%至8%,亩均增产10%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节水效果,宁晋县加快推进石津灌区地表水复灌扩面工程。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亩均节水190立方米,新增压采量950万立方米。另外,该县还在谋划实施洨河地表水灌溉项目,涉及换马店镇、东汪镇等6个乡镇。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亩均节水190立方米,新增压采量1079.7万立方米。
截至2022年底,宁晋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9.05万亩。通过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实现高效节水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推广应用数字农业系统,淋灌每亩地较传统灌溉模式节水60%
“您位于东枣村的地块土壤湿度下降至50%,已到警戒水平,请点击开始灌溉。”3月26日,宁晋县换马店镇东枣村种粮大户柳义龙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来自宁晋县数字农业控制中心推送的信息。
选择灌溉起始时间、用水量……柳义龙按照手机上数字农业App的提示,逐一操作。2分钟后,手机显示农田已开始灌溉。
柳义龙使用的数字农业App,是宁晋县推广应用的数字农业系统。“我们已通过应用农业物联网种植和管理,真正实现‘云’上种地。”说起这些年农业科技的变化,柳义龙十分感慨。
不仅是农户,在位于宁晋县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远程操控,便可让臂长约百米的电动平移式淋灌机进行淋灌作业。
该基地负责人崔永增介绍,这个平移式淋灌机可通过数字农业系统客户端控制70多个喷头,1小时能浇灌小麦1.5亩左右,每亩用水量仅需20立方米,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可节水60%,且灌溉更均匀、更高效。
科技赋能,藏粮于技。“通过数字农业系统,农田实现了水肥同步,优化了灌溉、施肥模式,做到了定向、定量、定时,按需精准灌溉施肥。”崔永增说,该系统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大大降低了人力、财力、物力,有效实现了农业科学生产、精准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今年宁晋县建成数字农业控制中心。该中心可通过多光谱遥感及遍布全县的204座气象、土壤墒情、病虫草情监测网点实现实时监测,进而为农业专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户带来一站式的智慧农业全新体验。
近年来,宁晋县以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为载体,积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先后投资5.52亿元,实施各类农业节水项目39个,同时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农机深松等10多项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新增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智慧喷灌15万亩,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全县应用的农业节水模式。
宁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哲介绍,2022年,宁晋县粮食收获面积189.11万亩,总产量9.153亿公斤。全县在农业用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2003年以来的“二十连丰”。截至目前,全县农业节水形成年压减地下水开采能力11127万立方米,实现了节水与稳粮双赢。(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通讯员 吴立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