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四代 经典展新颜——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剧目河北梆子《宝莲灯》赢得65次掌声_前沿热点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健敏
六十余载薪火相传,四代同台再现经典。5月12日晚,石家庄大剧院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作为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剧目,河北梆子《宝莲灯》在这里精彩上演,再赢满堂彩。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资料图片)
现场响起65次掌声
“做神仙不过是寂寥清淡,怎比得在人间幸福万千……”气质非凡、仙气飘飘的三圣母舞动红绸,开启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河北梆子《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借鉴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创排于1959年,1960年正式搬上舞台。
据《宝莲灯》第一代演员张志远回忆,1960年6月,《宝莲灯》在天津参加河北省第一届青少年戏曲汇演,观众反响热烈,此后,又去上海、南京、武汉、郑州等地演出,每到一地都掀起一股河北梆子热,尤其在福建演出时,每场都有四五千名观众。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宝莲灯》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剧院传承比较好的一部戏,2012年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以戏传艺、以戏育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赵涛说过,《宝莲灯》这部戏培养造就了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张志远、彭蕙蘅、王云菊、刘凤岭、邱瑞德、郝士超、于静、孙娜、张警月、丁云飞等一大批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
这部戏平时演出演员不到40人,而当晚这场演出,演员数量近50人,阵容强大,其中,第二代圣母扮演者王云菊和第三代圣母扮演者孙娜、张警月,第二代刘彦昌扮演者刘凤岭和第三代刘彦昌扮演者丁云飞等,同台亮相;第三代沉香扮演者有郝士超、于静,第三代二郎神扮演者包括青年演员白七桥、何红乐;第四代年轻小演员也有不错的表现。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常演常新,久演不衰。在几代人不断打磨下,符合现代审美的河北梆子《宝莲灯》焕发出新的活力。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赵涛特别提到:“本场演出,技巧技能展示可谓尽善尽美。‘哮天犬盗走宝莲灯’恢复了最早的舞台艺术设计,采取威亚空中吊飞的形式,再现经典。一系列经典开打也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
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腔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交相辉映,使得该剧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观众和市场检验的真正艺术精品。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戏演得好不好,看观众反应便知。据记者统计,演出现场共响起65次掌声,其中,第二代圣母扮演者王云菊和第二代刘彦昌扮演者刘凤岭一出场便赢得掌声与喝彩,第三代圣母扮演者张警月的一段舞剑赢得9次掌声,第三代沉香扮演者于静的精彩武戏也赢得多次掌声。
戏曲传承代有人才
经典不老,靠的是人才、传承和创新。
赵涛向记者介绍,河北梆子《宝莲灯》在剧院得到了很好的代际传承,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四代,正在精选四代沉香、圣母、二郎神等角色扮演者。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对于此次四代演员同台演出,扮演刘彦昌的丁云飞说,和老师同台演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他们搭戏,他们会拽着你演,无形当中你就能提升演技。为了演好角色,丁云飞前段时间还回了回炉儿——向师父田春鸟请教。
戏曲界向来尊师重道,三圣母扮演者之一张警月对记者表示:“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传承需要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手把手教。没有老艺术家们的倾囊相授,就没有我们青年人对戏曲艺术的正确理解和继承。”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谈及角色认识,三圣母扮演者之一孙娜说:“三圣母拥有多面的人物特质,这些不同面完全可以用戏曲的行当类型进行归类,最后通过巧妙融合来完成人物的整体塑造。如仙人的鸾姿凤态、恋爱时的娇羞忸怩等状态可以归为闺门旦的表演范围;舞剑时的英姿勃发和与二郎神斗法时又运用了武旦所具备的素质与技巧;当母子相见、家人最终团聚时,又涉及青衣行当的大气与稳重。但并不是说第一场演闺门旦,第二场演武旦,第三场演青衣,如果那这样就是在演行当而不是演人物了。它需要演员在掌握这三个行当本领的基础之上,还要高明地、不着痕迹地将之融合起来,使这三种行当特性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不仅不生硬跳跃,反而流畅自然、合情合理。”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沉香扮演者之一郝士超说:“今晚的演出是我们剧院老中青幼四代演员整体阵容的一次展示,第四代演员将有序地接上茬儿,这是很可喜的。”
青年演员于静在剧中扮演沉香,表演中,她运用了戏曲娃娃生、武生的手眼身法特色程式动作。于静少儿时在学校就学习《宝莲灯》并登台演出,迄今为止18年演出近百场。于静说:“近几年在与老一辈艺术家同台的实践中,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不断在舞台上实践、创新,我们这些青年戏曲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进步。”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河北梆子真棒!”
雷鸣般的掌声在石家庄大剧院频频响起,掌声里既有对《宝莲灯》精彩演出的肯定,也有对河北梆子的喜爱之情。类似的一幕几天前出现在广州。
当时,剧团一众人马在广州参加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其间,《郝士超折子戏专场》5月9日晚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昆曲《林冲夜奔》、河北梆子《野猪林·白虎堂》《瓦桥关·血战瓦桥》三戏连台,扮相英武的郝士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现场响起近百次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去,齐声高呼“郝士超”,还有人高喊“河北梆子真棒”。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忆及当时的感受,郝士超依然有些兴奋:“本来演了三折戏,很累,但看到观众的热情和肯定,那种疲惫感一下子就消失了。”
“演出前,我们还一度担心广州观众对慷慨悲壮、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不感兴趣。”赵涛欣喜地对记者表示,“从掌声中,我们感受到广州观众的热情,感受到我们河北梆子艺术在广州受欢迎程度,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走进广州,拓展南方市场的信心。”
《宝莲灯》剧照。杜船 摄
“河北是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聚集省份,拥有30多个剧种。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省剧,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河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擦亮‘北方戏窝子’文化品牌恰逢其时,作为河北梆子剧种的重要传承基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责无旁贷。”赵涛说。
墙内开花,墙内香,墙外亦香,河北梆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