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世说新语|大武生是如何“炼”成的
河北梆子优秀青年演员、“大武生”郝士超终于圆梦:以票数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消息传来,多少热爱河北梆子的戏迷,喜欢郝士超的观众和粉丝,都禁不住为他欢呼,也被他感动。这位从小心怀“大武生”梦想、从正定古城走出来的戏曲传承人,用自己的勤奋、拼搏和对艺术的执着、专注,耕耘地方戏曲和传统文化三十年,终于守得梅花绽放,香满梨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戏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优秀的武生演员,培养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往往一“角”难求,故有“大武生”之名。郝士超以河北梆子这一地方剧种为根基,横跨昆梆不同剧种、唱念做打皆优秀,因而获得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这样的郝士超,怎不让我们对他的艺术求索之路产生好奇,想问一问这位“大武生”,到底是凭什么样的精神和奋斗历程,“修炼”成功的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被命名为“梅花奖”,是对表演艺术规律的归纳和隐喻。也是郝士超这般“大武生”们,在舞台上散发无穷艺术魅力的前提。
郝士超吃过的苦,旁人难以想象。仅仅这次他在广州夺“梅”的折子戏专场,他就必须克服昆梆“双下锅”、重头戏《林冲夜奔》技术难度大以及表演时大病初愈等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唯一路径,只有他在长期艰苦的训练排演中,锻炼出来的临危不乱的信心,和支撑这种信心的能力……
像所有专业性强的领域一样,武生之路,没有捷径,在这条路上,只有一万小时定律,只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忍耐,只有“唯知跃进,唯知雄飞”的不断突破。
学戏难,戏好更难。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把“吃得苦中苦”当作“一朝绽梅香”的必由之路,他们并不以此为惧。说到底,“台下十年功”的艺术追求,终是要以“台上一分钟”的艺术呈现,来吸引观众、征服观众。传统戏曲繁荣发展,同样没有捷径,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才是最终判断标准。越是对舞台表现挑剔苛求的演员,越是对职业有雄心甚至有野心的演员,才越可能摆脱所谓“戏曲式微”的困境,重获广大观众的喜爱——正如郝士超凭借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精彩的舞台表现,当之无愧赢得“大武生”赞誉一样。
无论是艺无止境的自我督促,还是山外有山的竞争压力,在戏曲界,来自舞台和来自时代的挑战,永远都在。然而,只要“成角儿”这一理想依然滚烫,只要演员的雄心依然被尊重、被保护,年轻的戏曲演员们吃的苦就不会白费,舞台下的掌声终将给他们回报。
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坚守,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大武生”并非天才横空出世。他们的成长之路体现着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的精神。郝士超参加梅花奖竞演时,他的三位恩师孟繁英、徐宝忠和吴桂云都坐在台下,他们既是他成长的见证者,又是对照他艺术成就的标杆。河北梆子作为河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能够扎根“北方戏窝子”,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与这种代代传承、甘当人梯的精神密不可分。
戏曲之美,本就蕴含传承文化的题中之义。在一代又一代“大武生”的精彩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数代人不懈追求与奋斗的奉献精神。守护这份纯粹的热爱,才能守住“大武生”的骄傲与尊严,才能在时代前进中守住传统戏曲的根脉,让更多郝士超那样的“大武生”涌现出来。(刘采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