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河北高质量发展新脉动|天河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发展模式

天河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发展模式


(相关资料图)

艾草香里说丰年

5月27日,一场雨后,绿油油的艾草在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清香。馆陶县天河村的千亩艾草种植基地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佳的收获季节。

天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恩昭和村干部漫步田间。“今年的艾草品质不错,加工后又是优质的艾制品原材料。”王恩昭自豪地说。围绕艾草产业,天河村已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馆陶县的乡村自古就有种艾草、用艾草的传统。据民间相传,“寿八百余岁”的彭祖曾在馆陶一带修行,利用艾草养生治病,因此馆陶一带的艾草又称“彭艾”。

“艾草种植投资少、见效快。”王恩昭说,随着健康、养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艾草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于是,他想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做大艾草产业,从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起初,村民观望的多,下决心参与的少。尽管村民也种艾草,但都是留着自用,谁也不相信这种家门口常见的小草能让他们发家致富。很多村民心里敲小鼓:“种草还能挣到钱?万一钱挣不到,地荒废了怎么办?”

想让农民信服,就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村委会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亩地开始种植艾草,当年便大获丰收。在村委会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村民开始自发种植,全村艾草种植面积一下子翻了番,达到200亩。

种植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在王恩昭看来,只有不断拉长艾草产业链条,才能推动艾草产业提质增效。为此,天河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推动党员群众“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产业基地”,先后引进馆陶县艾草协会、河北彭艾堂艾产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邯郸市艾陶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天河村,建立起艾叶仓储、提绒生产、床品加工、卷条包装、艾草洗液等生产车间和线上直播销售平台。

走进位于村西的一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和繁茂的花草,记者顿感幽静雅致,这是天河村用闲置农房改造成的艾草加工车间。古法制绒室内,墙壁上形象地画着艾草从种植到加工的整个古法流程,室内的古法提绒设备还保留着传统木槌石臼的影子,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古法制绒室对面,便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在艾草蚊香生产线上,天河村村民张巧丽正在把卷制好的一排排艾草蚊香捆扎装箱。这是天河村今年研制的新产品,可以杀掉蚊虫,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现在艾草在我们农民眼里可是宝贝。”张巧丽说,她家种了5亩艾草,经济效益是小麦、玉米的两三倍。到了收割季,村委会统一收割、收购,省心又省事。除了种地,张巧丽还到村里的艾草加工企业打工,每年打工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在张巧丽眼里,艾草不仅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也让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丽。“看,那是我们村的网络直播室,每天傍晚都有村民直播带货。”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一间标有“艾缘广兮”的网络直播室,里面陈列着直播设备和艾产品,看上去十分专业。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发展模式带动下,天河村的艾草产业越做越大。他们注册了“馆陶艾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鹊桥艾”“彭艾堂”等多个品牌,申请了60余项艾草产品实用新型专利,生产的艾护眼罩、艾草颈椎贴、足浴包、艾被等7个系列100余种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想过好,先种艾!”这是天河村的致富口号。通过发展艾草产业,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据统计,在艾草种植收获、艾灸康疗保健、线上直播销售等方面,天河村已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庄2600余人创业就业。

以天河村为样板,馆陶县大力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从事艾草种植,引导河北彭艾堂艾产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全县277个行政村的合作社签订艾草种植收购合同,单艾草种植一项,与种玉米小麦相比,每户艾农一亩地每年就增收3000元以上。

随着康养旅游产业逐步兴起,王恩昭又看到了新机遇。

在天河村仙女湖景点附近,刚刚建成开业的艾香缘特色养生食府内顾客络绎不绝。从这里放眼四周,告白花廊、同心广场、鹊桥、织女湖、织女庙在花草树木掩映之下,美得像幅画。王恩昭介绍,艾香缘特色养生食府是专为村里发展旅游产业而打造的。天河村环境优美,且千年不曾易名,村里正在挖掘历史文化,推动艾草产业链向第三产业延伸。

艾草青青,艾香飘飘。在天河村村西,一行奔跑形状的“我们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的艺术字格外引人注目。艾草犹如一条金线,将一二三产编织成一条金色产业链,带领全村村民阔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