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为故宫规范自媒体直播点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发布公告表示,6月30日起,正式执行《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及《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明确禁止在展厅内开展自媒体直播、录播等非参观游览活动(详见故宫博物院官网)。如今,新规已付诸施行。笔者观察发现,由此所引发的热议正逐渐变得理性客观。
博物馆,是个舶来品,以收藏珍贵文物、研究学术学识为重心。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予以明确定义,公益性成为首要职责。公益性,意味着公共性质,要尽可能地面向大多数。近年来,自媒体在博物馆内直播、录播等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的确这跟“考古热”“文博热”不无关系,但这些自发行为存在缺乏规范和引导、音响设备嘈杂等问题,往往会对公共环境造成很大干扰,给参观者带来很差的观展体验,甚至有时自拍杆、直播架等设备还会伤及文物展品。所以,理当以社会大众利益为考量标准,进行治理,以确保广大游客享受良好的参观环境。
自媒体直播、商业拍摄等行为,表面上是在传播文化,本质上属于商业行为。说到底,其所制作的视频,仍是以博物馆的文化设施、文物资源等作为素材,经过网络发布传播来获取流量,进而带来收益。所以,这种未经允许和规范的商业拍摄行为,绝非普通参观者的非功利性拍摄,一旦放任不管,必将给博物馆带来损害。
从知识传播角度而言,更应约束无序拍摄和不严谨的解读。文博行业,专业性极强,文物展品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许多研究成果,需专家们历数年、数十年,甚至穷其一生来研究解读。这些成果往往很严谨、专业性极强,且不易于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博物馆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解词,实际是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本着对历史、文物、公众负责的态度,一字一句锤炼而成。然而,很多自媒体主播对于历史文物知识的掌握可谓贫乏,不仅难言专业,甚至有很多理解的偏差、道听途说的引述、影视剧的戏说……当这些内容和文博资源合为一体上网传播之后,这种不正确的解读或认知,会在潜移默化中误导公众。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们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现实问题。客观而言,这些自媒体的直播、录播等非参观游览活动之所以能“溜进”博物馆,能够获得网络收益,正说明当前人们对精神文化食粮的强烈需求。正因如此,这恰恰提醒着文博机构要更好地担负起责任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和多媒体传播技术,推动线上线下互补,从而全面、多样、鲜活地介绍推广宣传馆藏文物、艺术品及社教活动等,将丰富的内容融入公众话语体系之中。
此外,故宫禁止直播、禁止商业性拍摄等举措也并非一禁了之。文博机构更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通过立规则、强引导,有序规范自媒体行为,在公众文明参观与自媒体商业性直播之间找到平衡,摆脱流量至上的桎梏,真正传播出正确的知识和审美理念。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有序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龚正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