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戏曲传承既要“圈粉”也要“强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开心,我们迎来了一个京剧剧场的新生态,放眼望去都是年轻观众。”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时拍下的观众席照片,记录下了台下观众们的热情和笑脸。(8月14日《北京日报》)

王珮瑜是一位对戏曲文化传承负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拥有大量戏迷和粉丝的京剧名角。她的观察与感受是准确的,这些年,随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增强,戏曲传承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曾经让业内人士忧虑的“戏曲观众老龄化”现象,正在被“戏曲观众年轻化”所取代。不仅如此,新生代观众与传统戏迷在成长环境、教育程度、消费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他们虽然年轻,却对戏曲艺术理解深刻,甚至堪称专业,其影响力在某种意义达到了能够“塑造”演员和市场的程度。

年轻粉丝越来越多,戏曲演员和剧团的“圈粉”意识,自然也越来越强。录制短视频,开直播与粉丝互动,组织线下粉丝见面会,制作、销售演员或角色的卡通人物衍生品作为“宠粉福利”……这些在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中常见的“圈粉”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戏曲行业之中。

主动“圈粉”,确实对推广戏曲、打造名角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被线上视频、直播等内容吸引过来的粉丝,不少成为线下演出新的观众群体;不仅如此,这些观众接触戏曲后,喜欢通过网络分享“听戏”“看戏”的感受,形成涟漪式传播,会进一步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爱好者和潜在观众。这对一直以来“高处不胜寒”的戏曲传承,至关重要。

然而,像所有粉丝文化盛行的领域一样,“圈粉”对于戏曲文化传承,也具有两面性。显然,泛滥和盲目“圈粉”,也会干扰戏曲从业者的专业判断与专注精神,引导不好也会沦为简单的博眼球、抢流量、争咖位,最后适得其反,失信于真正热爱和支持戏曲艺术的戏迷和观众,最终令戏曲与传承发展渐行渐远。

有鉴于此,传承戏曲文化,既要大胆吸收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新手段、新渠道“圈粉”;又要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精神格调。如此,才能让“圈粉”真正促进戏曲传承和繁荣发展。

典雅细腻的京剧,清丽曼妙的越剧,雄浑深沉的秦腔,风趣诙谐的川剧……百花齐放的中国戏苑,离不开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生长土壤。无论哪种地方剧,也无论其艺术风格如何,坚守传统而纯粹的艺术品质和审美,是一代又一代戏曲从业者共同的特点。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坚守,古老的戏曲艺术才能穿越时光,与当代年轻人产生精神共鸣,吸引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

因此,名角拍小视频也好,大V开直播也罢,戏曲“圈粉”不能代替文化传承的“强基工程”。让古老戏曲焕发艺术青春,不仅需要传播手段的创新,更需要艺术创作上的执着攀登和精益求精。

如今,网络为戏曲传播插上了翅膀。即使古老的昆曲,也能在新平台、新渠道的助力下,拥有众多的年轻粉丝——理解戏曲、亲近戏曲,从未有比今天更容易和便利的时代。

我们不该辜负这样的时代。只有夯实戏曲发展基础,尊重艺术传承规律,让被古老戏曲“圈粉”的粉丝们,真正感受到戏曲之美,未来他们才能成为戏曲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承者。(刘采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