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文:历时十年!邢台清河一女子绣出18米长《清明上河图》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张会武 通讯员 高书敬、栾世峰)屋舍、拱桥、流水,形象逼真,老树、扁舟、茶楼,画面传神。北宋都城汴京城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屋宇鳞次栉比,汴河上商船云集、熙熙攘攘……这是记者在邢台清河县居民刘红芝家中看到的巨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的样子。据了解,刘红芝从2012年开始着手绣制这副作品,今年9月份完工,历时10年零4个月。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用这幅18米长、1米宽的十字绣作品,完整地再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钟情十字绣


(资料图)

刘红芝告诉记者,她一直喜欢做手工活,初次尝试十字绣也是出于好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按照说明绣了一个简单的织品,没花多长时间就完成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刘红芝信心倍增,后来又陆续绣制了"石榴"、"橙子"、“福”字、“家和万事兴”等许多十字绣作品送给亲戚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欢。

“我很享受飞针走线时那种安静、恬淡的心情,还有绣成之后得到肯定时的成就感。”刘红芝对记者说。在刘红芝家里,记者看到了《阳光大道》《诚信赢天下》《花好月圆》等十字绣作品,经装裱后悬挂于客厅、卧室、餐厅的墙面等地,非常雅致。

结缘《清明上河图》

2012年6月,刘红芝在经常购买十字绣材料的店铺里被一幅长18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深深吸引,通过与店铺老板交谈得知这副十字绣是世博限量版,考虑到这幅十字绣尺寸较大且数量有限,具有一定收藏价值。于是花费1万块钱,将这款《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带回了家。

享受针线间的乐趣

2012年6月购买后,刘红芝就开始着手绣制这款《清明上河图》。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她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闲时间来绣作品,每天晚上都会绣到12点多,坚持每天绣8个小时。

要想绣好《清明上河图》不仅需要恒心加耐力,还要在绣制的过程中小心翼翼,针法方向要保持一致,针线用力要均匀,这样才能做到正面平整,反面没有杂线,否则错一针一线,都会给作品带来不可补救的遗憾。刘红芝告诉记者,很多看似简单的图案却是最难绣的,比如桥上的人,需要把帽子、上衣、鞋子的轮廓勾勒好,绣好后还要一点点地勾边,一针也不能差,不然就破坏了整体。“从来没感到烦闷,只是脖子和腰有时疼得受不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就这样,在近3800个日夜里,她一针一线地绣着美丽的图案,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刘红芝笑着说,虽然绣制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她很享受这样一针一线为一件事努力的过程。

十年努力 终得“圆满”

今年9月18日,刘红芝绣完最后一针丝线,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终于大功告成。十年多来的辛苦努力,刘女士用了30000多米长的绣线,200多根水彩笔,用断了50多根绣花针,共绣制出形态各异的人物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余栋,另有车辆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180株,层次丰富,质感古朴,完美再现了张择端笔下北宋汴京的繁华,全卷更独具匠心地细分了14个部分,整而为卷、分之为画的格局,全卷所显大气磅礴,单幅刻画清新秀丽,整幅十字绣颜色均匀,平整光洁,生动再现了《清明上河图》这一鸿篇巨制的全貌。

刘红芝说,《清明上河图》乃国之瑰宝,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传承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另外做这样的事很有价值和纪念意义,尤其是10年坚持锻炼了她战胜困难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让她收获很多。"人活一生总该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完成了这幅作品,也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一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