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报道:率先探索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石家庄:家门口建起“文化客厅”
率先探索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52座文化名家工作室点亮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石家庄:家门口建起“文化客厅”
“一下能看到这么多名家作品,还能和名家面对面交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自从家门口建起“任源艺术空间”,石家庄市格调春天小区居民马晓燕有时买完菜、吃过饭就来转转,“出门就能到,简直是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任源艺术空间”是石家庄在市区建起的第一家文化名家工作室,位于维明南大街一家临街茶社内。11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任源艺术空间”。木制牌匾上,六个黄色的大字,温暖而雅致。推门而入,茶韵悠悠,书画添香,一种文化的情思和美好的情感油然而生。
煮上一壶好客的茶,品几盅,几位被室内书画感染的文友便侃侃而谈,或挥毫写诗,或泼墨作画。这样的场景,在工作室时时上演。文友,有名家,有业余爱好者,最多的,是小区周边的普通居民。
工作室分为上下两层,一楼西侧是展览展示区,翠竹婆娑、古乐轻淌。东侧是免费阅读区,陈列着书法入门和名家临摹作品,便于书法爱好者查阅和学习。三三两两的市民在一幅幅或气势磅礴、或飘逸洒脱的书法作品前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这是我们花钱也找不到的精神家园!”
沿着古香古色的木制楼梯拾级而上,是艺术创作区和互动交流区。书法名家任源正从书法用笔、结构、章法、气韵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与现场十余名书法爱好者零距离交流。马晓燕自从退休后就“迷”上了书法,她说:“以前只能临摹名家作品,很高兴能有机会当面请教,在这个小区居住太幸福了。”
如何真正对接群众需求,在方寸之间营造“诗与远方”?工作室建在社区附近底商,可辐射周边10个生活小区6200多位居民。这里鲜花环绕,茶韵飘香,可以小坐,可以伏案,可以随意浏览图书,甚至可以听一场讲座,看一个小型展览,气氛自由轻松、温暖亲切,更像一座城市书房。成立3个多月来,开展参观交流等各类文化活动81场次,以颇具“烟火气”的姿态迎来1700多名各年龄层次的参观者,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最年长的要有七八十岁。
“与名家大咖‘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接受指导,人人都能参与艺术创作,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高雅艺术。”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街道南二环社区党委书记靳晓华感受深切,通过“大咖”影响力,激发了居民“追星”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更带动了以名家为主导的更多社会资源向社区汇聚。
既要把周边居民“请进来”,还要让文化名家“走出去”。“社区因为工作室而变得丰富、有品位,艺术家也能在社区采撷素材、汲取灵感。”这些天,靳晓华正跟“任源艺术空间”谋划对接各类文化名家资源,准备把更多的名家请进社区,创办国画、书法等零门槛免费教学课程,举办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可互动、可参与的文化服务。
“任源艺术空间”只是石家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石家庄市以创建市民身边的文化名家工作室为切入点,率先探索打造52家涵盖书法、美术、戏曲、写作、音乐等多个门类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载体。
“群众在哪里、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哪里,工作室的舞台就定位在哪里。”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韩振民介绍,充分发挥省会文化资源优势,我们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人文公共空间,让广大市民在闲暇时间、茶余饭后,就能享受文化魅力,感受名家风采,不断提升省会文化品位。
在许荷英戏剧家工作室,你可以尽情欣赏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在孙昊鹏音乐家工作室,你可以驻足聆听宛转悠扬的古琴独奏;在程雪莉作家工作室,你可以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一起探寻写作精髓……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逐渐成为人们打卡的文化新地标,在朋友圈刷屏。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文化名家工作室建成投用,这些散落在石家庄各个角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将会潜移默化地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改变市民生活习惯,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伴随着城市发展生根发芽、蓬勃生长。(河北日报记者周洁、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