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车顺利入冀,政府服务给力
看看生产进度显示屏上时时更新的数据,听听车间里一线员工最贴地气的反馈。近来,申凤青经常走进生产车间,查看订单完成进度情况。今年7月,北京市轨道交通3号线电动客车项目的首列车如期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线,她心里却没半点放松,后期要保证车辆按期交付,依然容不得半点闪失。
(资料图)
申凤青是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京车”)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是从上级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派驻到河北京车的干部。上任后,她见证了河北京车首个批量订单项目——绍兴地铁1号线首列车的正式下线,“绍兴地铁车辆的下线并交付,意味着以京车项目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满城落地生根。”
河北京车是2017年保定市引进的建设体量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以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为龙头,涵盖地铁车、市域动车组、磁浮车、轻轨车等多个品种。项目满产后,将成为年产千辆,销售额达百亿元的绿色环保、高科技、现代化、智能化生产制造企业。
作为京冀两地推进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河北京车的横空出世,备受各界关注。在建设之初,这个百亿级产业项目便成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和保定市“一号重点项目”。鲜为人知的是,这样的大项目好项目,从洽谈到正式签约落地,前后不到100天。
“我们是被满城的执着打动了。”申凤青说。
2017年,京投公司旗下的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新建城轨车辆制造基地,新项目占地大,厂区内还要建设2.2公里长的试车线路,这样的选址要求,在北京很难实现,于是,他们把选址目标放到了北京之外。
“当时,天津武清、廊坊三河、文安、固安和沧州黄骅等14个地方都打算承接这个项目,但保定市满城区是最积极的。”申凤青说,那段时间,满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频频往返在北京和满城之间,常常是白天到北京对接洽谈,晚上就回满城研究讨论,制定方案。“只要是我们需要的资料,他们都第一时间作出答复,从不过夜,甚至安排专人送到北京。”
满城区的执着,赢得了京投公司的信赖。项目签约后的更多故事,更让他们感到新的落户地值得“托付终身”。
进场建设后,河北京车发现,项目区内的500KV清保Ⅰ线工程有两基铁塔及输电线路,严重影响了厂区建设,如果不对线路进行迁改,后续施工建设将无从谈起。但是,迁改工程跨越京广铁路、保阜高速、107国道,需要办理110KV电力线路施工许可审批手续,短时间内要完成塔基占地和线下保护区走廊通道拆迁,对原运行线路要协调申请停电计划……流程复杂,手续繁杂。没想到的是,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在当地政府高涨的干事创业热情面前,很快攻破。
协调跨铁路停电是整个迁改工作最关键的一环。满城区成立专班,向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发函申请跨铁路停电计划,专人多次赶赴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盯办跨铁路审批手续和停电计划、参加方案评审会……协调此项工作期间,满城区的工作人员一周时间都住在北京,每天都在和设计、施工负责人沟通。
为了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满城区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每一个施工现场都派两名身穿红马甲的干部,现场协调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不到100天完成洽谈签约,60天办清所有证照,235天完成1500亩土地的征迁出让,240天完成项目组装车间建设,415天实现开工达产……在河北京车项目建设过程中,申凤青能够感受到这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据背后,当地政府部门的艰辛付出。
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如鱼得水。落户保定满城区的河北京车,迅速搭建起高端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平台,在2021年正式进入批量化生产的第一年,就完成了266辆车的生产任务。他们生产制造的现代智能列车,已在绍兴地铁1号线上奔跑;为北京11号线西段奥运支线“量身定制”的智能列车,实现了无需司机操作的全自动驾驶。“冬奥会期间,‘雪国列车’向世界绽放夺目光彩,让我们每个河北京车人都倍感荣光。”申凤青说。
精彩故事仍在继续。申凤青没有想到的是,河北京车如同一剂催化剂,激发出满城区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
以河北京车项目为中心,满城区规划建设了20.18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产业园,瞄准110余家京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承接智慧电网、信号控制、转向架等配套产业。一个以轨道交通产业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梦想在这里升腾。(河北日报记者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