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消息丨响亮的劳务品牌,闪亮的就业名片——河北三个劳务品牌促就业的故事
响亮的劳务品牌,闪亮的就业名片
——河北三个劳务品牌促就业的故事
在邢台市沙河市一家玻璃生产企业,工人在镀膜玻璃生产车间内工作。近年来,素有“中国玻璃城”之称的沙河市围绕玻璃产业延链强链,大力发展镀膜玻璃、制镜玻璃、节能门窗等产品,促进玻璃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资料片)新华社发(田晓丽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劳务品牌是有着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特征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务标识。
今年,河北大力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采取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致富快的劳务品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响亮的劳务品牌,闪亮的就业名片。近日,记者采访了秦皇岛“青龙栗工”、邢台“沙河玻璃工匠”、定州“中山好嫂子”三个劳务品牌,用一个个典型案例讲述劳务品牌促就业的故事。
“青龙栗工”
促进板栗产业和劳务产业深度融合
每年9月,是青龙板栗的成熟、采收季。进入10月,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板栗加工厂便开足马力,对收购来的板栗进行深加工。
10月14日8时许,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百峰贸易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4条板栗生产线高速运转,女工杨丽娟正在生产线旁精心摆屉:灌装后的板栗小包装产品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等待送入杀菌釜,进行高温杀菌消毒。
杨丽娟告诉记者,一年前她接受“青龙栗工”劳务品牌培训,成为一名“青龙栗工”,顺利到当地的板栗加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成为家里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板栗产业带——燕山山脉京东板栗带,全县目前种植板栗100余万亩。曾经,农户种植分散、种植技术良莠不齐、产业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一度制约了青龙板栗的经济效益。2016年,该县以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为龙头,全面打造了“青龙栗工”劳务品牌,强化劳务品牌聚能效应,促进板栗产业和劳务产业深度融合。
在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下,由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实施。“我们在全县15个乡镇35个村先后建立了板栗生产基地,产品涵盖生鲜板栗、冰板栗、栗仁小包装、糖炒板栗等10余种。”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王力缘介绍,在公司带领下,全县共登记注册以经营板栗为主的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1075家,拥有“京东”“满栗香”等著名商标34个,年均生产加工销售板栗1万吨,逐步形成产业集中、特色鲜明、创业活跃的板栗产业发展体系。
为增加“青龙栗工”技术储备,引导推行标准化种植、生产,百峰贸易有限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推出“暖心工程”,免费为栗农配送优质种苗、板栗专用有机肥等生产物资;另一方面聘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示范推广抓大放小、生草法等有机板栗生产加工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让“青龙栗工”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据统计,目前全县每年培训“青龙栗工”1.5万人次,“青龙栗工”劳务品牌从业人员累计达到5万余人,覆盖全县各个乡镇、村,每人年均增收2万元。
“沙河玻璃工匠”
累计带动4万余名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
位于邢台市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园区的沙河市鸿昇玻璃有限公司的成品车间机声隆隆,10余名“沙河玻璃工匠”正在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
薛士强是其中一员,今年3月升任车间班长。得益于沙河市人社局组织的“沙河玻璃工匠”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他的玻璃产业技能水平大大提升,如今月收入6000多元,幸福感、成就感满满。
沙河市素有“中国玻璃城”的美誉,玻璃产业作为当地主导产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进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阶段。
“目前,沙河玻璃产业着眼高端产业项目,推动玻璃产品向建筑功能玻璃和艺术玻璃方向拓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满足多样化需求。”沙河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温英军表示,2022年初该局创建“沙河玻璃工匠”劳务品牌,旨在助力玻璃产业提质增效和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
如何提高“沙河玻璃工匠”劳务品牌的影响力?沙河市从深耕技术研发、构建政校合作、加大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
沙河市投资1.5亿元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建成了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拥有高层次科研人员60余人,成功研发高硼硅玻璃、晶质玻璃、高强微晶玻璃等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各类发明专利50余项,为“沙河玻璃工匠”劳务品牌筑牢坚强的科研人才培养根基。
同时,沙河市与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玻璃学院深入开展产教合作,在沙河市劳动技工学校、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专门开设玻璃技术专业,与当地玻璃企业达成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每年输送具有中专学历玻璃专业技能型人才200余人。
在技能培训上,沙河市人社局着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实践平台。全市多家玻璃企业设置了培训中心,按照玻璃生产工艺独立开发了窑炉热工与设备、冷端工艺等玻璃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员工培训、“师带徒”培训,不断提升巩固“沙河玻璃工匠”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美誉度。
截至目前,“沙河玻璃工匠”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当地及周边4万余名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从事30多个研发、生产和深加工技术工种,分布在沙河市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贵州省等地350余家玻璃制造和深加工企业,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中山好嫂子”
促进妇女就业 享誉京津市场
日前,定州市举办了“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进京就业启动仪式,45名家政人员乘坐大巴车,由定州市人社局统一组织前往北京就业。
“这是我们今年举办的第5场劳务进京就业活动了,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依然挡不住北京家政市场的热情。”定州市人社局副局长贾玉芬介绍,定州市今年累计输送325名“中山好嫂子”在京就业,“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诚信的服务态度和稳定的输出队伍享誉京津市场。
定州有大量妇女剩余劳动力,而与之临近的北京、天津对家政人员需求较大。2019年,在定州市人社局、妇联等部门指导下,定州市家政行业协会成功创建“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对有意向从事家政行业的农村妇女提供育婴、养老护理、保洁等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推荐服务,进一步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帮助妇女增收。
增强劳务品牌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接岗竞争力,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尤为关键。定州市建设了占地2200平方米的“中山好嫂子”家政培训输出基地,理论教室、开放式厨房、模拟病房等工作实训室及各类教具一应俱全。同时,开设了育婴、养老护理等家政专业课程36种,聘请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工作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授课,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鼓励引导从业者在熟练掌握1项家政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多学技能、学更高技能,不断促进家政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非常感谢‘中山好嫂子’家政培训输出基地为我提供了晋升学习的机会和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我现在每个月收入1万多元,比过去翻了一倍还多!”来自定州市新兴庄村的村民刘娟激动地说。
刘娟说,过去7年她一直在本地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由于技能水平不高,月收入仅4000元。2022年初,她加入“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通过在“中山好嫂子”家政培训输出基地半个多月的系统培训,顺利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并成功输送至北京就业,如今凭借专业的技能得到了北京客户的广泛认可。
“中山好嫂子”能成为一支稳定的劳务输出队伍,还得益于定州市坚实的后续跟踪保障服务。
2022年4月,定州市人社局分别与北京市海淀区人社局、朝阳区人社局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中山好嫂子”北京办事处和维权驿站,负责对定州输送的“中山好嫂子”们进行定期回访,为她们提供职业介绍、合同签订指导、劳动维权等服务,使她们输得出、待得住、能致富。
免费报名、免费培训、免费输送、维权后盾……2019年以来,“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累计培训家政人员8300余人,帮助3500余名妇女在北京家政市场实现就业增收、360余人在家政行业实现自主创业,做到了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巩固一批。(河北日报记者解楚楚)